海角樂園、幸福岳明~一所「讓生命不一樣」的學校
宜蘭縣立岳明國民中小學校長 黃建榮
在面對少子化浪潮衝擊下,一所偏鄉臨海的小學,是如何存留下來?如何讓學生人數逆勢成長?如何改制為中小學?更要如何能邁向永續發展的優質教育?
天自安排來到岳明
2001年,原在台北市任教11年的我,回鄉參加馬賽國小的教師甄選,幸運地回到小學的母校任教,在擔任教學組長、總務主任、教務主任後,於2006年取得候用校長資格,隔年在岳明國小家長會長張議聰先生的邀請下,參加了岳明校長的遴選,幸運地於2007年8月1日成為這所學校的校長。因為本身熱愛大自然,喜歡帶領學生進行戶外教育,因此剛從台北市返鄉服務時,即受到當時無尾港文教促進會的邀請,參與了「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環境教育課程的規劃設計;並在擔任馬賽國小總務主任時,以策略聯盟方式,協助岳明國小申請到教育部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的經費補助,開始將校園打造成環境教育的大教室,也開啟了後續在岳明打造教育樂園的各種機緣。
面對少子化浪潮衝擊
2007年臺灣已經有一些縣市進入人口負成長,少子化浪潮開始席捲全臺所有偏鄉小校,位處宜蘭縣東南角一所6班的臨海小校-岳明國小也無法倖免,當時全校只有67位學生,許多班級學生人數都是個位數,調閱戶政資料得知:學區內未來出生人口數是逐年下降,有一年甚至是”零”出生人口,意味著學生人數也將越來越少。心想如果學校沒有做好因應與轉型,終將會面臨裁併校的命運,社區也將步向高齡化與逐漸沒落的歸途。如何轉型?如何讓學校可以不被裁併?這件事就成了我到岳明後,首要解決的問題。之前在台北市陽明山小校任教的經驗告訴我:這樣一所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學校,一定可以找到無可取代的教育價值,來翻轉裁併的危機。
看見我們所擁有的…
岳明國小緊鄰102公頃的無尾港水鳥保護區與480公頃的國家級重要溼地,坐落在山、海、溼地、平原的交會處。當時鳥類保育盛行一句話:「今日鳥類、明日人類」,讓學校與社區意識到:「今日學校、明日社區」,學校與社區是命運共同體,我們必須連結社區及其周邊環境資源,將老天爺賜給我們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轉化成為孩子們學習與成長的生命資糧。因此,岳明國小自2007年起,就將「海洋永續環境教育」訂為學校特色經營與永續發展的主軸;透過從校園出發的「永續校園」,到以社區為教室的「社區學習」,延伸到社區周邊的「溼地探索」,以及位處蘭陽平原東南角的「海洋教育」等四大面向,來勾勒學校推動永續發展教育的藍圖。我們善用老天爺與先民所留下的這片自然遺產,透過永續發展教育,來教育我們世代子孫,與自然共生、共榮的智慧。將這片土地上美好的生態、空氣及水,遺留給世世代代的子孫,並教會他們面對未來挑戰,應有的態度、價值觀和能力。抱持著這樣的態度與信念來辦學,透過永續發展的思維,來面對與解決學校與社區永續發展的問題。
大學區制~為小校開啟一扇邁向永續經營的大門
結合在地環境資源來讓學生學習,是學校辦學本來就應該要做的事,用心做、持續做,自然可以發展出學校特色。而然,學生來源若只能限制在學區內,單靠學校努力,是無法逆轉少子化的趨勢。因此,我們必須要開拓生源,讓小校的學生可以來自整個宜蘭縣。返鄉服務之前,剛好我所服務的學校~台北市平等國小,從1991年開始,就與郊區的五所6班的小校,聯合實施「田園小學實驗教育」方案,只要設籍在台北市的學齡兒童,除了選擇學區內的學校外,也可以不受學區限制,自由選擇這六所實施「大學區制」的實驗學校來就讀。這個制度,成功地為台北市近郊的六所小校,開拓了更多生源。
這段教育創新的成功經驗,也讓我在2007年初任岳明國小校長時,有信心地在全縣的校長會議中提出:讓偏鄉小校可以申請實施「大學區制」的教育創新方案;鼓勵小校結合在地資源發展特色,吸引全縣認同小校經營理念的家長,可以不受學區限制,自由選擇實施大學區制的小校來就讀。這個建議案經過縣府兩年的研議規劃,於98學年度正式上路,為想要努力轉型發展特色的小校,開啟了一扇可以邁向永續經營的大門。
感恩校友來相挺
剛到岳明的前三年,每年三月份就要開始進行下個學年度的新生招生與報到作業,每到這個時期,全體教職員都會備感壓力,深怕無法成班與面臨超額教師的問題。為了確實掌握可能就讀本校的新生人數,我們都會先向戶政事務所調閱學區內學齡兒童名單,然後再利用晚上大部分家長都在家的時間,挨家挨戶進行家訪。一方面了解孩子是否確實住在戶籍處;一方面也探詢家長讓孩子就讀本校的意願,了解家長考量的因素,以及學區內家長對於本校的了解與風評。每一年的家訪,都會讓我們更加清楚家長的期待與需求,以及我們需要改進與調整的地方。
最讓我們感到意外的事:竟然連住在學區內的家長,都不知道有岳明國小這所小學,因為小孩的爸爸或阿公都不是就讀岳明國小,雖然他們住在學區內。顯示學校在當時是沒有知名度,我們必須先打開學校的知名度。因此,學區外的家長,面臨一個最大的困難就是:交通接送的問題。因此,學校就透過家長會組織了一個家長會顧問團,成員大都是地方仕紳與傑出校友,以捐資興學的方式來回饋母校。我們用這筆捐款來租賃九人座的小客車,提供給有需要搭乘的學生,每位學生每月只須繳一半的費用,約五百元左右,就可以搭乘交通車,其餘皆由顧問團成員每年的捐款來支付。為了減少顧問團費用的支出,我與當時的家長會長梁智雄先生,都充當學生交通車司機,開著自家用的7人座小客車,幫忙接送學區外的學生上下學。
打開校園辦教育讓岳明成為有特色的學校
為了發展學校特色,與改善各項教學設備設施,我們想盡各種方法,以自助、人助、天助的思維,整合各界資源。透過讓學生自己種學田米,提供畢業圓夢挑戰的腳踏車;透過各種競爭型計畫,如: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科學教育計畫、校園空間改造計畫、特色遊學計畫、能資源教育推廣計畫等進行自然生態與科學教育等在地化課程的研發,以及教學設備設施的改善。
此外,我們也與在地組織:港邊社區發展協會、無尾港文教促進會、永安宮管理委員會等,合作辦理或參與各項活動,讓學校與社區的關係更為緊密。這些互動,不僅讓我們看見了許多可以協助學校發展的各種隱形人力與物力;更讓我們看見教育的可能性與活力。學校教職員也從這些歷程中,看見了岳明所擁有多元豐富的教育資源。
全國唯一的樂觀小帆手特色課程
在發展學校特色過程中,最讓我們津津樂道的就是帆船特色課程。一開始我們只是覺得這是一項可以結合海洋教育的運動,讓我們的孩子可以透過航海來親近海洋。發展幾年後,我們發現帆船教育是一個可以涵蓋海洋教育各項議題的跨域整合課程,包含海洋文化、海洋文學、海洋科學、海洋社會、海洋經濟等。對兒童與青少年而言,更是培養勇氣、自信、樂觀、冒險、品格、獨立、思考最佳的運動。因此,我們從2009年起,就將帆船課程列入校本課程中,每位學生從三年級開始,每學年的體育課都會有30節的帆船課,上、下學期各15節。除了帆船課外,我們還有趴浪、獨木舟、浮潛等海洋運動課程。帆船課程發展至今已有14年,到目前為止還是全國唯一,讓每位學生都能學習的海洋教育特色課程。
家長的口碑勝過學校的宣傳
隨著學校特色發展越來越明顯,媒體報導也跟著增加了許多,岳明國小的知名度與學校在發展環境教育、海洋教育、帆船教育的特色,也就日漸在家長的口中傳開來。從100學年度起,我們就開始面臨招生額滿的問題,因為當時已經實施大學區制,所以是以新生報到的先後順序來錄取。有一年,為避免報到時的秩序混亂,報到前一晚,我們就先在報到處前的走廊依序編號,排滿了20張綠色的椅子,標示先來的20位是正取的安全名單;綠色椅子後面再擺上5張紅色的椅子,標示為備取的候補名單。報到那一天早上7點左右,綠色椅子就被坐滿了,我7點來到學校時,就有幾位媽媽進到校長室來向我訴苦:「為什麼岳明只有一個班?」後來為了避免再次發生爭強名額的尷尬現象,我們修改了新生入學辦法:以學區內優先,若學區內額滿,我們會依據入籍的先後順序來決定錄取的新生名單,有餘額再開放給學區外的學生就讀。因此,有意就讀本校的學齡兒童,就需儘早將戶籍遷入學區內,來確保就讀的機會。
發展至此,就讀本校學生與家長的結構,就開始跟著轉變;當有越來越多家長是因為認同本校辦學理念而來時,他們都很樂意成為教育的夥伴。當家庭與學校、家長與老師能密切合作時,學校在推動各項校務上,就擁有更多的人力、物力資源,可說是學校永續經營發展最重要的教育夥伴,且透過家長對學校的介紹,也會比學校自己的宣傳更能說服人。
走一條更寬廣的路~公辦民營打造無界教育樂園
宜蘭縣是全國最早實施教育創新的縣市,早在2000年宜蘭就有慈心華德福與人文中小學兩所公辦民營特許學校。103年11月實驗教育三法通過後,宜蘭縣政府希望能在此一政策推動下,鼓勵更多學校進行教育的多元創新,來保障人民學習及接受教育的權利,並增加人民選擇教育方式與內容之機會。岳明推動學校特色發展,成功翻轉偏鄉教育的成果,成為縣府首要推動實驗教育的學校。原本一開始是希望岳明以「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方式,也就是俗稱「公辦公營」的模式來辦理實驗教育。後來,因為我擔任公立學校校長的任期將於103學年度,也就是104年7月31日屆滿,而無法繼續留任來申辦實驗教育。於是,縣府就鼓勵家長會與學校,改以申請「委託私人辦理實驗教育」,也就是俗稱「公辦民營」的模式來申請。
當時我考量:如果岳明可以因為改制為委託私人辦理實驗教育學校,而有機會走一條讓教育更寬廣的路,並且讓國中小的教育可以無縫銜接軌,那真的是一個實現教育理想的好機會。在縣府與家長會的協助與支持下,我們順利地找到了委託私人辦理的受託人(自然人):李金福先生,擔任本校公辦民營的創辦人,並且幸運地找到了凱撒飯店連鎖(國裕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也是中華奧會主席 林鴻道先生,成為支持本校公辦民營的贊助企業。經過一年半的申辦過程,順利於105學年度,也就是105年8月1日,改制為委託私人辦理實驗小學。
感謝一群願意為教育創新改變懷抱理想與熱忱的教師
教育實驗是教育改革創新與實踐教育理想必經的一條路,但這條路常常是崎嶇陡峭、佈滿荊棘,因為首要革新的是我們過去受教經驗所累積的舊思維、舊習慣與舊制度。從公立學校改制為公辦民營的過程中,只有少數教師留任,因為這條艱辛的改革之路,充滿不確定性;如果沒有堅定的使命感,以及體認到從事教育工作,可以彰顯生命價值的信念,天性會讓人選擇安逸的道路,這也是多數教育改革無法成功的主因。所幸,岳明在走上公辦民營實驗教育這條路上,仍有許多對教育環抱理想與熱忱的教師,願意起身投入,踏上一起打造讓教育不一樣的實驗之路。教育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需要不斷實驗與創新,持續地的發展與改進,成功的關鍵就是需要一群有使命感,能夠參透生命價值與意義的熱血教師。
改制國中小~為孩子預備幸福圓滿人生的岳明教育
為履行公辦民營開辦初衷的承諾與理念,讓國小教育可以繼續向上延伸到國中,本校於109年10月對全校家長進行了續辦國中部的認同度與需求調查,結果顯示:有85%以上的家長,願意讓自己的小孩在國小畢業後,可以繼續就讀岳明的國中部。家長清楚表達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小學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可以向上延伸到國中,讓孩子可以完整的選擇他所適合的教育方式。為實現改制初衷與回應大多數學生及家長殷切的期盼,學校依據107年1月31日修正頒布的「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委託私人辦理實驗教育條例」之相關規定,啟動改制為岳明國民中小學之相關申請程序。
教育不是為了實驗而實驗;教育是為給孩子更好、更完整的教育而進行實驗。為了達成「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讓生命不一樣!」的教育使命,我們必須盡最大的努力,讓孩子與家長們當初的選擇可以延續,這是辦教育應有的態度與責任。歷經三年多來,三十幾場大小會議的輔導、協商、審查過程,終於在111學年度,也就是111年8月1日正式改制為「宜蘭縣立岳明國民中小學(委託私人辦理)」,並由「財團法人宜蘭縣海岳國際教育基金會」來擔任受託單位,聘請本人擔任校長,來承接續辦岳明的實驗教育。岳明從一般公立小學改制為公辦民營小學,再改制為公辦民營中小學,是實驗教育三法頒布實施以來,全國唯一經歷此一歷程的學校,此一創舉為岳明也為宜蘭在教育創新發展上,立下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不斷創造價值!眾人一起成就一輩子可以說的故事…
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幫助每一個不一樣的生命,找到自己的獨特性、開展天賦,然後能融入人群、與人合作,一起建造美好良善的社會。岳明在實踐杜威教育理念:強調做中學、學用合一的教育方式,正與國教新課綱的理念相互契合。然而這些變革與創新,仍有待大家一起謹慎創新與勇敢改變。從社區環境、教育理念、課程教學、師資結構、社會資源整合等各個面向來看,岳明具備與創造了讓教育不一樣的優質條件,適合作為教育創新實驗的基地。
我們將不斷創造教育的可能性與價值感,不僅讓岳明的學生,可以接受更完善的教育;也能為一般公立學校,在實踐全人教育,兼顧「認知與非認知」學習上,提供具參考價值的教育方案。讓教育真正地走出教室、走進社區、把全世界當作教室來學習。整合跨界跨域的資源,為世代教育與國家未來人才的培育,攜手合作、共學與勉勵,促進改變的可能與效能。擴大影響力,讓更多學校、更多老師、更多學生都能重新找到學習的意義與價值,共創世代福祉,讓生命不一樣、讓世界變得更美麗!期待可以為台灣的教育,開展一條不一樣的道路,努力實踐教育共好的願景,彙集更多的力量與資源,一起來改變教育,一起來成就一輩子可以說的故事…